(编辑:jimmy 日期: 2025/1/15 浏览:2)
孙思邈,出生于北周时代,生于581年,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史书上有三个说法,孙思邈既是北周时期的人,也是隋朝和唐朝人。其实孙思邈是出生在北周时代,他有102岁的高龄,而这一百多年中,经历了北周、隋朝、唐朝孙思邈生于北周大统三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
孙思邈出生在南北朝中的西魏大统7年,也就是公元541年,那一年,隋文帝杨坚也正好出生。
从此以后,这一文一武,一道一将,一医一杀,一个救人一个杀人的两个老庚,开始了用各自的方式改变中国命运的历程。
那个时候的中国,北有柔然契丹,西有吐谷浑党项,中原地带被三个国家瓜分,梁、西魏和东魏,其中西魏和东魏是从北魏分离出来的。
分离北魏的人,叫宇文泰。
宇文泰毒死了北魏孝武帝元修,自己与诸臣支持元宝炬为帝,改元大统。元宝炬也就成为了西魏的魏文帝。
东魏那帮人肯定不同意啊,所以,孙思邈生下来那几年,正是西魏东魏打仗打的不可开交的几年,旁边三个国家在一旁嗑瓜子看热闹。
孙思邈出生在陕西,陕西是汉人,而东魏西魏是鲜卑族人,那个时候打仗鲜卑族人少,没办法,西魏的宇文泰就招募汉族的地主豪强们,进入他们的军队。
给他们公务员编制。
于是孙思邈也跟着东奔西跑,然后遭遇了风寒,这个在当时可不是一般的病症,两副感冒药就可以吃好了,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药方这个词。
看病都是大夫根据病情自己配药,用药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讲究,因此治病的效果也是往往今天治好了明天又发了。
明天你再去找那个医生,他连昨天给你用的是什么药都不记得了,更不要说分量了,又是根据经验乱抓一通,所以,那个时候治病的效率很低。
孙思邈基本上天天住在别人的医馆,家里的钱都快被他治病掏空了。还好,在掏空家底之前,他的病终于好了,那时候,他7岁了。
7岁时,孙思邈立志要当一个治病救人的大夫,当时的他,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
而当时关于医药方面的书籍并不多,并且,大部分都收藏在皇家贵族的图书馆里,或者达官贵人的收藏室里。
但这并不妨碍孙思邈学习医术,因为当时民间流传的,有老子庄子的学说,也有各种道家典籍,这些,都有对于医术的理解。
到了孙思邈18岁那年,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逼西魏恭帝退位,成立了北周。而这时的孙思邈,已经精通各类道家典籍,开始为乡邻治病了。
孙思邈的同年老庚杨坚,已经当上了将军。杨坚也听说过这个老庚的名字,于是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
然而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坚决不接受,一心致力于医学,于是严词拒绝了杨坚。
杨坚可是一个被严重低估了的猛人,他不仅是开国皇帝,还懂休养生息懂经济。我们历史上很多开国皇帝,就知道花钱,只有他,还知道赚钱。
没有他,隋炀帝的穷兵黩武从哪里来的钱?
杨坚在位期间,军事上攻灭陈国,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击破突厥,被尊为"圣人可汗"。
内政方面,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1978年所著中《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杨坚排行第82位。
孙思邈拒绝了杨坚的请求之后,继续治病救人,然后一边研究道家典籍,一边研究《易经》,老实说,《易经》很难,但是,他研究透了。
杨坚开创隋朝之后,又跑过来邀请孙思邈去上班,征聘他去做当时隋朝最高学府国子学中的“国子博士”,这个时候的孙思邈哪里有空理他。
他隐居太白山中,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一些隋朝之前没有记载的草药,都被他找了出来。
每次采了草药,都放在一个池子里面浸泡冲洗。那个池子,久而久之就带有各种药香,后人就叫他药池。
再后来孙思邈隐居到湖南涟源的龙山上时,也有一个药池。
孙思邈在太白山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
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后来孙思邈更是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等他出山,已经到了唐朝,他的老庚隋文帝杨坚早就已经去世,他也已经70多岁了,但唐太宗看到他,容貌气色、身形步态还像个少年一样。
“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
唐太宗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这时候的他,70多岁了,还背着一个药箱,行走天下。
然而,就在那一年,长安出现了虚痨症,这在当时,包括到现在都是不治之症,现在这种病,叫癌症。
孙思邈被请了过来,把它治好了。接着,又有麻风病,也被他治好了,各种辗转求治不好的疑难杂症,在他这里都可以药到病除。
他知道,他不属于长安,更多更多的人需要他。
于是他一路从长安出发,经过终南山、五台山、过黄河,过长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来到了我们湖南的雪峰山脉。雪峰山脉腹地的龙山,传言当时有瘴毒,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孙思邈在附近治病救人了近20年。
也就在这个时候,孙思邈开始总结和归纳一些经典的药方,因为他知道,他自己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救治不了全天下的人。
那么,他就要把一些常用的药方记录下来,什么症状,用哪几位中草药,用多少分量,这样,后世很多人就可以根据这些药方治病。
不需要他,就可以治病。
为了尽量减少中草药的副作用,也为了尽量提高中草药的适配性,让每一副药方,都能最大程度地对所有人适用,孙思邈做了无数的研究。
不行的中草药,就撤换,替代掉。但是,他从不用动物入药。
那些性情温和,每个人吃了都没有副作用反而能够强身健体的中药材,他就记录下来,总结了一共28味。
所有,孙思邈也是养生保健的大能,史书记载他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精力不减,健步如飞,一共活了142岁。
当碰到某个药方里面的某味中草药副作用太大,体虚或者婴幼儿,妇女吃了反应剧烈时,他就尽量用这28味中草药代替。
这28味中草药,后来孙思邈交给了一个从邵阳武冈过来学医的刘姓弟子,让他发扬光大,这是后话。
因此,孙思邈也是妇科、儿科的始祖。他在中医学上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并在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声明是“崇本之义“。
他非常重视妇幼保健,著有《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也是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的药王。
他的医学巨著《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
他还是道家的妙应真人,第一个提出“医德”这两个字的道长,道观的“药王殿”就是为了纪念他而由百姓自发捐建的。
他一生顺天理,渡众生,从不杀生,不用动物入药,也能救人无数,度人无数,更留下千金要方,千年以来,治病救人,功德无量。
公元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41岁,他留下的《千金方》里面第一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大哉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