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在哪个省(它是世界文化遗产吗)

(编辑:jimmy 日期: 2025/1/15 浏览:2)

龙门石窟在哪个省(它是世界文化遗产吗)

河南省。准确的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龙门石窟在哪个省(它是世界文化遗产吗)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2.5千米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间流过,看上去宛若门阙,所以史称"伊阙",隋炀帝杨广迁都洛阳后,改称为"龙门"。它同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风景区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诸朝,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造达一百五十多年。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北魏石窟占30%,唐代占60%,其它时代窟龛占10%。

龙门石窟风景区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同时也折射出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石窟中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堪称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亲临龙门山下,抬头仰望,偌大的山体雄伟壮观;踏上陡立的石阶,挪动被历史浸染的脚步,感觉自己是在逐渐穿越时空隧道,步入千年之远的北魏与盛唐。

唐大卢舍那像龛

①潜溪寺:是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为唐高宗初年雕凿。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

唐潜溪寺

评语: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幕。

②宾阳三洞:是龙门石窟西山北部一座大型石窟群,由三座洞窟组成,合称为宾阳三洞。这三座洞窟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开凿直到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其中宾阳中洞为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孝文帝元宏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营造的洞窟之一。

北魏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的窟顶为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上雕莲花宝盖,并雕有挺健飘逸,迎风飞翔的十个伎乐、供养天人。地面雕刻有精美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华贵舒适的地毯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尼,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

该窟主佛通高8.4米,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郎,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凿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另外在主佛释迦牟尼两侧雕刻二弟子、二菩萨侍立,南北两璧为一佛二菩萨。菩萨面相同样清瘦略长,衣纹折叠规则而又稠密。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后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北魏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殡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现分别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北魏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

北魏文昭皇太后及殡妃礼佛图

1978年,当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它们就是刻在窟前过道两壁的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的大梵天王浮雕。

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岺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北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李泰为了节省费用,就命工匠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唐伊阙佛龛之碑

宾阳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在唐初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生动之气象。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

评语:宾阳三洞是座见证了北魏王朝兴盛和衰败的皇家石窟。其中宾阳中洞雕刻富丽堂皇,是北魏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洞窟,在中国佛教史和美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③摩崖三佛龛:是龙门石窟西山北部未完工的一处临山摩崖造像。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这种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在中国石窟造像中十分罕见。

考证该窟为女皇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杨武则天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时期,即690年左右,后因宰相张献之策动"玄武门政变",迎唐中宗复位,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

武周摩崖三佛龛

④万佛洞:是龙门石窟西山中部一座盛唐时期开凿的洞窟。该洞窟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龛"的题记。表明这个洞窟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680年以及主持人的姓名,造像的数量。

盛唐万佛洞

正壁雕刻有主尊阿弥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造像。主尊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膄为美的审美时尚。主佛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在宝座束腰部位雕刻了肌肉突出的四位金刚托重力士。主尊背光后上方雕有高浮雕五十四朵莲花,莲花上坐有不同姿态的菩萨或供养人,神情各异,姿态优美。

万佛洞乐伎

南北两璧雕满千佛,千佛中央刻有优填王佛龛,南北两壁下部雕刻有舞伎、乐伎共十二人,手持箜篌、法锣、羯鼓,衣带飘场、载歌载舞。在窟顶题记的外侧雕刻的是手捧供果,凌空飘舞的飞天。

盛唐万佛洞窟顶

满壁生辉的万佛洞及洞窟群像的雕刻,相互衬映,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众成佛的场景。

万佛洞窟门外两侧雕二力士,南北两壁原来刻有龙门石窟体形最大、造型最为精美的护法狮子两尊,20世纪30年代被盗,北壁的狮子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馆,南壁的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窟门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观音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唐刻观音菩萨的杰作,"东方的维纳斯。"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早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洛神》中。

万佛洞外唐刻观音菩萨

评语:万佛洞从整体布局及规模来看,无不显出大唐王朝的繁荣与昌盛。

⑤莲花洞:是龙门石窟西山中部一座开凿于北魏晚期的洞窟。该洞因窟顶雕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径达3米多的高浮雕大莲花而得名。硕大无朋的莲花周围环绕六身飞天,其体型清秀,裙带当风。

北魏莲花洞

洞内造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带领两个弟子游说讲经之像。主佛采用高浮雕手法,两侧的弟子迦叶、阿难采用浅浮雕手法,对比鲜明。左侧迦叶身披厚重的袈裟,右手持一锡杖,胸部肋骨暴露,头部已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现藏法国吉美博物馆。

窟内南壁上排列了许多佛龛,龛楣构图精美,有表现文殊与维摩诘对坐辩法的故事,还有礼佛图的形象。在龛楣细部有伎乐人、飞天、菩萨;云纹、卷草纹、宝相花等线刻或浅浮雕。这些龛楣精雕细刻,富于变化,其中帷幕式龛楣是中国民俗画与外来佛教文化的结合,成为中国特色的佛雕艺术形式。

在莲花洞窟外左上方我们游人可看到"伊阙"二字。此题记为明代河南巡抚赵岩所题,并非北魏所刻。

北魏莲花洞窟外明代"伊阙"题记

⑥交脚弥勒像龛:是位于龙门石窟西山中南部魏字洞和破窑之间崖壁上的佛龛,造像为一弥勒二菩萨。这是龙门石窟最早的佛龛,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494年)前,堪称伊阙石窟佛龛造像鼻祖,所造之像均带有浓厚的犍陀罗艺术风格。此像龛背光雕刻童子、伎乐人像,可惜交脚弥勒像头部早年被盗,下落不明。

北魏交脚弥勒像龛

⑦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一组摩崖像龛,位于西山中南部。据佛座北侧《大卢舍那佛龛记》记载:"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咸享三年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说明大佛龛是唐高宗李治及武则天亲自参与主持经营的皇家造像工程,完工于唐高宗上元二年,即675年。

唐大卢舍那像龛

整个大佛龛南北宽34米、深38米,环北、西、南三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九身大像。正中卢舍那通高17.14米,头部4米,耳朵1.9米,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精美的一尊佛像。

卢舍那头部

卢舍那是佛祖释迦牟尼智慧的化身,卢舍那意为净满,光明普照之意,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大佛面相饱满,眉如新月,双目俯视,慈祥而端庄,睿智而明朗,形象生动而逼真,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她是世界上最美的佛像,被称为"东方蒙娜丽莎"。

卢舍那大佛

左侧迦叶,身首虽残,但仍显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显现出一聪慧少年形象。二菩萨衣饰华丽,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严肃威武而硕壮有力的形象,力士坚毅勇猛而又暴躁的性格,以及那无所畏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

奉先寺天王像

评语: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也是大唐王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同时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⑧药方洞:是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历时二百年完工的洞窟。该洞窟开创于北魏晚期,建成于唐代武则天时。洞内的主佛、弟子、菩萨和洞外的力士、莲柱,皆为北齐作品,具有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是龙门石窟中唯一具有北齐造像的较大洞窟。

北齐药方洞

洞门甬道两侧刻有治疗疟疾、反胃、心疼、消渴、瘟疫等140余种疾病的药方,为唐初所刻,是我国石窟中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的重要资料,其中95种药方在北宋初年被日本学者丹波康赖收录在《医心方》中,称"龙门方"。

⑨古阳洞:是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湛的北魏洞窟。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七年,即493年迁都洛阳前后,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祈福消灾最集中的一个洞窟。

北魏古阳洞

古阳洞从四壁到窟顶,小佛龛琳琅满目,两壁有计划地刻出三列佛龛,其拱额和佛像背光精巧富丽,图案纹饰丰富多采。飞天像姿态轻盈,凌空飞舞;供养人像姿态虔诚持重,生动逼真。

古阳洞

龙门石窟东西两山现存碑刻题记2800多品,古阳洞内就有800多品。著名的"龙门二十品",是指龙门石窟的众多碑刻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二十块北魏时期的碑刻题记。其中十九品位于古阳洞中,另有一品位于慈香窑中。

古阳洞

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的龙门二十品,结构用笔介于汉隶和唐楷之间,长久以来都被中外书家推崇,为汉晋与隋唐之间的书苑奇葩。

清代学者康有为曾称赞龙门二十品有"十全之美",并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都用魏碑体。

古阳洞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1973年10月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参观龙门石窟时,在宾阳洞小卖部书摊上看到销售的"龙门廿品"拓片,非常喜爱,因秘书拿不出500元钱,龙门二十品拓片最终没买成。

古阳洞龙门二十品之一拓片

说起北魏古阳洞,它在清末民国时期还有一个名称叫"老君洞"。为什么佛教洞窟变成了道教洞窟的名称呢?

这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1901年农历九月游龙门石窟有关。在古阳洞,慈禧看到窟内正壁主佛释迦牟尼像被毁得面目全非后,下旨将此佛像整修成太上老君像。为什么"老佛爷"把这尊佛像整修成太上老君?因她在"庚子事变"西逃西安期间,曾多次在八仙宫听道长讲解道家真谛,对太上老君非常崇敬的原故。

这尊在佛像洞窟增添的太上老君像是当时河南府按慈禧太后懿旨改修的,一直保存到20世纪50年代,其后整修古阳洞时,才将这尊泥塑彩绘老君像拆除。

评语:古阳洞内的佛龛其雕刻之精湛,艺术之精美,尤其是装饰艺术和魏碑体书法艺术的造诣达到了北魏时期的巅峰。

古阳洞龙门二十品之一

⑩石窟寺:是龙门石窟西山南部一座北魏洞窟。该窟开凿于北魏孝明帝元诩时期(516~528年)。窟内雕刻非常丰富,正龛两侧有菩提树,转角处有供养人,极为精致。南北两壁下部各雕有礼佛图一幅,自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被盗后,这两幅便成为龙门石窟仅有的完整的礼佛图了。

北魏石窟寺礼佛图

(11)极南洞:是龙门石窟西山最南端的一个洞窟。开凿于武周时期(684~704年),洞下坐佛,手法简洁明快,形象颇能显示个性。洞口外北侧力士坚毅勇猛,胸肌、腹肌突出,富于动态;洞口外右胁侍菩萨,姿态优美端庄。

武周极南洞力士

(12)看经寺:是龙门石窟东山诸窟中最大的一所洞窟。该洞窟位于万佛沟北侧,开凿于武周至唐玄宗时期。在洞窟北、东、南三壁下部浮雕的二十九尊罗汉像,是从摩诃迦叶到菩提达摩二十九个天竺"祖师"衣钵相承的形象,每个人的性格都雕刻的十分传神,毫无雷同之处。另外,洞顶雕有莲花藻井,上面的浮雕飞天,体态丰润,衣带飘场,给人一种按照韵律凌空飞舞的优美感。

武周看经寺

评语:看经寺栩栩如生的二十九尊罗汉像,是唐代最精美的一组石刻罗汉群雕像。

看经寺局部

(13)千手千眼观音龛:是龙门石窟东山万佛沟东端崖壁上的像龛。该千手千眼观音是佛教中密宗造像,开凿于唐代中期,三眼十二臂,身体周围雕刻有千余只纤纤玉手,手掌伸展,掌内都刻有一眼,层层相错,宛如孔雀开屏,十分精美。

唐千手千眼观音龛

总结语:龙门石窟即是世界文化遗产,又是我国最大的皇家雕刻艺术宝库。它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盛唐(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整个龙门石窟风景区还有很多景点,比如西山的禹王池、东山的擂鼓台三窟、香山寺、蒋宋別墅、白居易墓园、龙门石窟博物馆等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希望此文对你游览龙门石窟,追溯源远流长的历史,有所帮助!

龙门石窟西山夜景全景区。此图片请横着看。

踏访千年古都,定格醉美世遗风景和酒鬼君一起赏遍洛阳美景,拥抱人间烟火,守护世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