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II码对照表以及各个字符的解释(精华版)

(编辑:jimmy 日期: 2025/1/1 浏览:2)

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信息互换标准代码)是一套基于拉丁字母的字符编码,共收录了 128 个字符,用一个字节就可以存储,它等同于国际标准 ISO/IEC 646。

ASCII 规范于 1967 年第一次发布,最后一次更新是在 1986 年,它包含了 33 个控制字符(具有某些特殊功能但是无法显示的字符)和 95 个可显示字符。

ASCII 码对照表 二进制 十进制 十六进制 缩写/字符 解释 00000000 0 00 NUL (NULL) 空字符 00000001 1 01 SOH (Start Of Headling) 标题开始 00000010 2 02 STX (Start Of Text) 正文开始 00000011 3 03 ETX (End Of Text) 正文结束 00000100 4 04 EOT (End Of Transmission) 传输结束 00000101 5 05 ENQ (Enquiry) 请求 00000110 6 06 ACK (Acknowledge) 回应/响应/收到通知 00000111 7 07 BEL (Bell) 响铃 00001000 8 08 BS (Backspace) 退格 00001001 9 09 HT (Horizontal Tab) 水平制表符 00001010 10 0A LF/NL(Line Feed/New Line) 换行键 00001011 11 0B VT (Vertical Tab) 垂直制表符 00001100 12 0C FF/NP (Form Feed/New Page) 换页键 00001101 13 0D CR (Carriage Return) 回车键 00001110 14 0E SO (Shift Out) 不用切换 00001111 15 0F SI (Shift In) 启用切换 00010000 16 10 DLE (Data Link Escape) 数据链路转义 00010001 17 11 DC1/XON (Device Control 1/Transmission On) 设备控制1/传输开始 00010010 18 12 DC2 (Device Control 2) 设备控制2 00010011 19 13 DC3/XOFF (Device Control 3/Transmission Off) 设备控制3/传输中断 00010100 20 14 DC4 (Device Control 4) 设备控制4 00010101 21 15 NAK (Negative Acknowledge) 无响应/非正常响应/拒绝接收 00010110 22 16 SYN (Synchronous Idle) 同步空闲 00010111 23 17 ETB (End of Transmission Block) 传输块结束/块传输终止 00011000 24 18 CAN (Cancel) 取消 00011001 25 19 EM (End of Medium) 已到介质末端/介质存储已满/介质中断 00011010 26 1A SUB (Substitute) 替补/替换 00011011 27 1B ESC (Escape) 逃离/取消 00011100 28 1C FS (File Separator) 文件分割符 00011101 29 1D GS (Group Separator) 组分隔符/分组符 00011110 30 1E RS (Record Separator) 记录分离符 00011111 31 1F US (Unit Separator) 单元分隔符 00100000 32 20 (Space) 空格 00100001 33 21 ! 00100010 34 22 " 00100011 35 23 # 00100100 36 24 $ 00100101 37 25 % 00100110 38 26 & 00100111 39 27 ' 00101000 40 28 ( 00101001 41 29 ) 00101010 42 2A * 00101011 43 2B + 00101100 44 2C , 00101101 45 2D - 00101110 46 2E . 00101111 47 2F / 00110000 48 30 0 00110001 49 31 1 00110010 50 32 2 00110011 51 33 3 00110100 52 34 4 00110101 53 35 5 00110110 54 36 6 00110111 55 37 7 00111000 56 38 8 00111001 57 39 9 00111010 58 3A : 00111011 59 3B ; 00111100 60 3C < 00111101 61 3D = 00111110 62 3E > 00111111 63 3F "2">帧头 数据或文本内容 SOH(表明帧头开始) ......(帧头信息,比如包含了目的地址,表明你发送给谁等等) STX(表明数据开始) ......(真正要传输的数据) ETX(表明数据结束

BEL (7)

BELl,响铃。在 ASCII 编码中,BEL 是个比较有意思的东西。BEL 用一个可以听得见的声音来吸引人们的注意,既可以用于计算机,也可以用于周边设备(比如打印机)。

注意,BEL 不是声卡或者喇叭发出的声音,而是蜂鸣器发出的声音,主要用于报警,比如硬件出现故障时就会听到这个声音,有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正常启动也会听到这个声音。蜂鸣器没有直接安装到主板上,而是需要连接到主板上的一种外设,现代很多计算机都不安装蜂鸣器了,即使输出 BEL 也听不到声音,这个时候 BEL 就没有任何作用了。

BS (8)

BackSpace,退格键。退格键的功能,随着时间变化,意义也变得不同了。

退格键起初的意思是,在打印机和电传打字机上,往回移动一格光标,以起到强调该字符的作用。比如你想要打印一个 a,然后加上退格键后,就成了 aBS^。在机械类打字机上,此方法能够起到实际的强调字符的作用,但是对于后来的 CTR 下时期来说,就无法起到对应效果了。

而现代所用的退格键,不仅仅表示光标往回移动了一格,同时也删除了移动后该位置的字符。

HT (9)

Horizontal Tab,水平制表符,相当于 Table/Tab 键。

水平制表符的作用是用于布局,它控制输出设备前进到下一个表格去处理。而制表符 Table/Tab 的宽度也是灵活不固定的,只不过在多数设备上制表符 Tab 都预定义为 4 个空格的宽度。

水平制表符 HT 不仅能减少数据输入者的工作量,对于格式化好的文字来说,还能够减少存储空间,因为一个Tab键,就代替了 4 个空格。

LF (10)

Line Feed,直译为“给打印机等喂一行”,也就是“换行”的意思。LF 是 ASCII 编码中常被误用的字符之一。

LF 的最原始的含义是,移动打印机的头到下一行。而另外一个 ASCII 字符,CR(Carriage Return)才是将打印机的头移到最左边,即一行的开始(行首)。很多串口协议和 MS-DOS 及 Windows 操作系统,也都是这么实现的。

而C语言和 Unix 操作系统将 LF 的含义重新定义为“新行”,即 LF 和 CR 的组合效果,也就是回车且换行的意思。

从程序的角度出发,C语言和 Unix 对 LF 的定义显得更加自然,而 MS-DOS 的实现更接近于 LF 的本意。

现在人们常将 LF 用做“新行(newline)”的功能,大多数文本编辑软件也都可以处理单个 LF 或者 CR/LF 的组合了。

VT (11)

Vertical Tab,垂直制表符。它类似于水平制表符 Tab,目的是为了减少布局中的工作,同时也减少了格式化字符时所需要存储字符的空间。VT 控制符用于跳到下一个标记行。

说实话,还真没看到有些地方需要用 VT,因为一般在换行的时候都是用 LF 代替 VT 了。

FF (12)

Form Feed,换页。设计换页键,是用来控制打印机行为的。当打印机收到此键码的时候,打印机移动到下一页。

不同的设备的终端对此控制符所表现的行为各不同,有些会清除屏幕,有些只是显示^L字符,有些只是新换一行而已。例如,Unix/Linux 下的 Bash Shell 和 Tcsh 就把 FF 看做是一个清空屏幕的命令。

CR (13)

Carriage return,回车,表示机器的滑动部分(或者底座)返回。

CR 回车的原意是让打印头回到左边界,并没有移动到下一行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流逝,后来人们把 CR 的意思弄成了 Enter 键,用于示意输入完毕。

在数据以屏幕显示的情况下,人们按下 Enter 的同时,也希望把光标移动到下一行,因此C语言和 Unix 重新定义了 CR 的含义,将其表示为移动到下一行。当输入 CR 时,系统也常常隐式地将其转换为LF。

SO (14) 和 SI (15)

SO,Shift Out,不用切换;SI,Shift In,启用切换。

早在 1960s 年代,设计 ASCII 编码的美国人就已经想到了,ASCII 编码不仅仅能用于英文,也要能用于外文字符集,这很重要,定义 Shift In 和 Shift Out 正是考虑到了这点。

最开始,其意为在西里尔语和拉丁语之间切换。西里尔语 ASCII(也即 KOI-7 编码)将 Shift 作为一个普通字符,而拉丁语 ASCII(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ASCII)用 Shift 去改变打印机的字体,它们完全是两种含义。

在拉丁语 ASCII 中,SO 用于产生双倍宽度的字符(类似于全角),而用 SI 打印压缩的字体(类似于半角)。

DLE (16)

Data Link Escape,数据链路转义。

有时候我们需要在通信过程中发送一些控制字符,但是总有一些情况下,这些控制字符被看成了普通的数据流,而没有起到对应的控制效果,ASCII 编码引入 DLE 来解决这类问题。

如果数据流中检测到了 DLE,数据接收端会对数据流中接下来的字符另作处理。但是具体如何处理,ASCII 规范中并没有定义,只是弄了个 DLE 去打断正常的数据流,告诉接下来的数据要特殊对待。

DC1 (17)

Device Control 1,或者 XON – Transmission on。

这个 ASCII 控制符尽管原先定义为 DC1, 但是现在常表示为 XON,用于串行通信中的软件流控制。其主要作用为,在通信被控制符 XOFF 中断之后,重新开始信息传输。

用过串行终端的人应该还记得,当有时候数据出错了,按 Ctrl+Q(等价于XON)有时候可以起到重新传输的效果。这是因为,此 Ctrl+Q 键盘序列实际上就是产生 XON 控制符,它可以将那些由于终端或者主机方面,由于偶尔出现的错误的 XOFF 控制符而中断的通信解锁,使其正常通信。

DC3 (19)

Device Control 3,或者 XOFF(Transmission off,传输中断)。

EM (25)

End of Medium,已到介质末端,介质存储已满。

EM 用于,当数据存储到达串行存储介质末尾的时候,就像磁带或磁头滚动到介质末尾一样。其用于表述数据的逻辑终点,即不必非要是物理上的达到数据载体的末尾。

FS(28)

File Separator,文件分隔符。FS 是个很有意思的控制字符,它可以让我们看到 1960s 年代的计算机是如何组织的。

我们现在习惯于随机访问一些存储介质,比如 RAM、磁盘等,但是在设计 ASCII 编码的那个年代,大部分数据还是顺序的、串行的,而不是随机访问的。此处所说的串行,不仅仅指的是串行通信,还指的是顺序存储介质,比如穿孔卡片、纸带、磁带等。

在串行通信的时代,设计这么一个用于表示文件分隔的控制字符,用于分割两个单独的文件,是一件很明智的事情。

GS(29)

Group Separator,分组符。

ASCII 定义控制字符的原因之一就是考虑到了数据存储。

大部分情况下,数据库的建立都和表有关,表包含了多条记录。同一个表中的所有记录属于同一类型,不同的表中的记录属于不同的类型。

而分组符 GS 就是用来分隔串行数据存储系统中的不同的组。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还没有使用 Excel 表格,ASCII 时代的人把它叫做组。

RS(30)

Record Separator,记录分隔符,用于分隔一个组或表中的多条记录。

US(31)

Unit Separator,单元分隔符。

在 ASCII 定义中,数据库中所存储的最小的数据项叫做单元(Unit)。而现在我们称其字段(Field)。单元分隔符 US 用于分割串行数据存储环境下的不同单元。

现在的数据库实现都要求大部分类型都拥有固定的长度,尽管有时候可能用不到,但是对于每一个字段,却都要分配足够大的空间,用于存放最大可能的数据。

这种做法的弊端就是占用了大量的存储空间,而 US 控制符允许字段具有可变的长度。在 1960s 年代,数据存储空间很有限,用 US 将不同单元分隔开,能节省很多空间。

DEL (127)

Delete,删除。

有人也许会问,为何 ASCII 编码中其它控制字符的值都很小(即 0~31),而 DEL 的值却很大呢(为 127)?

这是由于这个特殊的字符是为纸带而定义的。在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纸带都是用7个孔洞去编码数据的。而 127 这个值所对应的二进制值为111 1111(所有 7 个比特位都是1),将 DEL 用在现存的纸带上时,所有的洞就都被穿孔了,就把已经存在的数据都擦除掉了,就起到了删除的作用。

以上就是ASCII码对照表以及各个字符的解释(精华版)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ASCII码对照表的资料请关注其它相关文章!